首页

踩踏之家宣萱

时间:2025-05-23 10:02:09 作者:广东阳江增设院士工作站 助力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浏览量:76446

  中新社青岛4月21日电 题:中国海军与“新友”“故交”感受当下、展望未来

  中新社记者 李纯

  “你认识这四个字吗?”当参观人群穿过贵阳舰的通道时,一位父亲指着舱室内救生衣上的字问年幼的孩子。小朋友用稚嫩的声音回答:“认识,‘中国海军’。”

  4月20日至24日,中国海军在青岛港3号码头举行舰艇开放活动,4艘现役舰艇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码头上人头攒动,在每艘舰船的登舰舷梯前,人流排成的长龙拐了好几道弯。

  在青岛遇“舰”中国海军,无论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许多人都是头一次上舰的“新朋友”。

  “区别非常大,跟我在电视上看到的不太一样。”对第一次登舰参观的青岛市民李先生来说,舰艇之“大”是最直观的印象。当天他带着妻儿前来参观,“让孩子看看大国底气是什么,让他也感受一下”。

  对许多“新朋友”来说,虽是第一次上舰,中国海军的先进装备却给人一种熟悉感。

  “我本身是贵阳人,专门过来看看这艘贵阳舰。”登上了用自己家乡城市命名的海军舰艇,第一次上舰参观的魏先生体会到了什么叫“我的家乡我的舰”。

  贵阳舰是中国自行研制建造的052D型导弹驱逐舰,2019年2月正式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结束参观后,魏先生告诉中新社记者,虽然舰艇内部不是很宽敞,但空间利用率很高,足见中国军舰设计建造水平之高。

  此次舰艇开放活动的一大亮点是增加了文创打卡处,参观民众可以在码头的不同点位收集印章。青岛市民刘先生就拿了两份打卡手册,正在努力集齐所有印章。他说,一份要留给自己珍藏,另一份要带给曾在海军部队服役的爷爷,和老人好好讲讲这次参观舰艇的见闻,“这是全家人交给我的任务”。

  登舰人群中,缪先生胸前的银色水手笛十分惹人注目,这是父亲的战友送给他的礼物。缪先生的父亲也是一名海军老兵,服役于20世纪80年代末。戴着这件礼物登上中国海军现役舰艇,也是带着父辈的一种思念。

  许多“新朋友”与中国海军一见如故,也有不少“老朋友”故地重游,体会别样的新鲜感。

  “又回到了3号码头,”66岁的李跃从北京来到青岛,“这是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作为中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西安舰的操舵手,李跃在青岛港3号码头度过了6年时光。当被问及哪些地方与当初不同时,他告诉记者,除了码头的方位不曾改变,码头上的设施几乎都不一样了。

  “变化最大的还是军舰。”李跃说,第一代西安舰是051型导弹驱逐舰,与今天的主战舰艇“真是没法比”。“包括现在的操作系统都是电子操作了,我们过去都还是人工操作的。”这也体现了国家科技水平的提升,造就了海军强大的战斗力。“40年后故地重游,真是由衷的高兴。”

  2002年退役的孙健则直言:“退役早了,有遗憾。”这位海军老兵专程从吉林松原坐火车赶来。他表示,海军舰艇有了很大的变化,也看到了中国海军由近海走向远海的步伐。

  直到下午开放活动结束时,仍有不少民众聚在码头,久久不愿离去。

  “这些主战装备能够公开展示,说明了中国海军的一种自信和开放。”在军事问题专家曹卫东看来,海军主战装备向社会开放展示,体现了中国国防工业的一种自信,也让公众感受到,今天的国家安全源自国防实力的强大;同时展示了中国海军走向远海的能力,未来发展的方向是远海大洋。

  在迎来75岁生日之际,中国海军与“新友”“故交”一同感受当下、展望未来。正如一位观众在留言墙上写道:“向海出发,向未来奔赴。祝中国海军生日快乐!”(完) 【编辑:曹子健】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宁夏银川:民众乐享冰雪运动

余伟文回应再度获委任时称,他对于能够继续在这个重要的岗位服务和贡献香港,感到十分荣幸,并感谢团队过去五年对他的支持,感谢业界和香港市民对金管局的支持和信任。

股票型ETF份额连续7个月增长 资金青睐宽基指数ETF

专家指出,通过相关软件升级,天舟货运飞船的发射适应能力得到提升。同时,科研团队分析了不同太阳入射角下飞船的能源情况。理论上,每天都可以找到天舟货运飞船的发射窗口。(完)

时习之丨今年全国两会后首次地方考察 总书记心系“中国饭碗”

4月19日电 据韩联社报道,当地时间19日,据韩国政府和总统室消息人士透露,政府很可能采纳六所非首都圈国立大学校长有关调整医学院扩招名额的建议。

考古首次明确秦汉密畤遗址长条形祭祀坑完整形制

“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山西、山西看晋中”。晋中是山西乃至全国较早从事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应用的试点城市之一,坐拥制备甲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深耕甲醇经济40年,形成了产品门类多、应用范围广、政策环境好的发展优势,是我国推广运用甲醇经济成果最多、产业化力度最大的城市。

四川成都:院士专家齐聚探讨核反应堆等前沿科技创新

第三,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健全监测帮扶机制,早发现早帮扶、动态消除风险。截至3月底,约六成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指导各地分类推进帮扶产业发展,引导信贷资金投入,1—3月新增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204.8亿元,惠及超过46.2万脱贫户。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截至3月底,全国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为3048.7万人,达到年度工作目标。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